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和水平,近日,经依托学院(部)申报、学院(部)教授委员会论证、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长办公会审批等程序,学校批准设置23个校级科研机构。本批科研创新平台重点支持青年博士建立科研团队,围绕地方产业布局,在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科研平台建设是学校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和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在学校优势特色领域建成一批科研平台,凝聚科研团队,促进学科建设,助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批校级科研机构建设周期为3年,根据建设成果学校将考核为优秀的科研机构优先推荐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创新平台。
23个校级科研机构名单
序号 |
科研机构名称 |
负责人 |
依托学院(部) |
1 |
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
高巧明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 |
新能源与环境催化实验室 |
董金诗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3 |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研究所 |
易 弋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4 |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
戴喜生 |
自动化学院 |
5 |
智能协同与交叉应用研究中心 |
文家燕 |
自动化学院 |
6 |
微纳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李如雪 |
电子工程学院 |
7 |
先进物质结构研究中心 |
靳千千 |
电子工程学院 |
8 |
传感器敏感材料与器件工程 研究中心 |
曾纪术 |
电子工程学院 |
9 |
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研究院 |
赖 玥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0 |
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
杨 毅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1 |
产业智造发展研究中心 |
梁斐雯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2 |
知识产权研究与信息服务中心 |
陈朝晖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3 |
生物靶向诊治研究实验室 |
段斯亮 |
医学部 |
14 |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生物功能 实验室 |
冯书珍 |
医学部 |
15 |
药物设计与合成实验室 |
董武恒 |
医学部 |
16 |
应用数学中心 |
欧阳培昌 |
理学院 |
17 |
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
周丽娟 |
理学院 |
18 |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李 鹏 |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 |
19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 研究基地 |
王 芬 |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 |
20 |
跨文化交际与科技翻译 研究中心 |
熊 欣 |
外国语学院 |
21 |
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
王 萍 |
体育学院 |
22 |
运动与健康实验室 |
吴菊花 |
体育学院 |
23 |
智能信息处理与图计算 重点实验室 |
杨 凡 |
启迪数字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