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群人,与战斗在病房里的医生不同,他们藏身于实验室,是外界“看不见”的默默奉献的抗疫战士。浦京集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抗疫一线的检测哨兵。
疫情就是命令,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在院领导的统一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PCR实验室于4月14日获得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资格,成为柳州市首批获得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资格的4家实验室之一。自4月面向社会正式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以来,从刚开始时的日均检测量20—30例到现在的300—400例(单日最高检测量达800多例),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检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足“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防疫要求,为复工复学提供有力保障。
在一份份成绩单面前,是检验人员在背后默默的付出,那么检验人员在实验室是如何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呢?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生物安全要求非常高,必须在二级实验室(PCR实验室)内完成,而操作人员必须按三级个人防护要求。开始检测前,两位技术人员首先需要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面屏、工作帽、双层乳胶手套、双层鞋套等防护措施,然后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转运箱,核对样本,放置在56℃水浴箱中水浴45分钟进行病毒灭活;再从水浴箱中,取出标本,用75%酒精消毒后置安全柜内静置10min至室温(避免气溶胶),再进行样本处理,提取核酸。病毒核酸提取须在标本处理间内进行,时间约需2.5个小时,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穿得密不透风,动作也变得比平时笨拙、迟缓,而且产生雾气,但提取核酸的实验加样取样都是几微克,要求非常精细,因而技术人员必需高度集中注意力,才不会漏加错加样品,由于高度紧张,衣服不一会便汗湿了。
病毒核酸提取好以后,通过传递窗传到基因扩增室,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序列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将病毒RNA逆转录DNA再用PCR扩增。在扩增时向扩增产物做荧光标记,随着产物的增加,荧光信号增强,通过实时检测荧光信号就能得到扩增的DNA数量,荧光定量PCR仪能够监测出荧光到达预先设定阈值的循环数(Ct值)。Ct值越小,病毒核酸浓度越高,以此判断样本是否含有新冠病毒核酸,此过程约2小时。
最后便是审核检测的数据发出检验报告,并整理打印各类数据报表上报政府有关机构;最后便是对样本及工作过程产生的医疗废物高压灭菌以及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此过程约2个多小时。
如果检测顺利,检测一批次核酸约需6个多小时,检验人员在密闭的“蒸桑室”内一呆就是6个多小时,碰到情况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每当实验结束脱下防护服,衣服都会湿透,摘下口罩和护目镜后,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双手也被橡胶手套捂得发白褶皱,全身全是消毒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