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术思维,拓展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水平,11月10-15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开展“译路探索”第一期、第二期学术沙龙活动。来自学院两个年级专业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翻译学最新研究进展和方向。

第一期参会教师和汇报人
在11月12日举行的第一期学术沙龙上,2024级翻译专业的四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屈明亮的报告主题为“数字化赋能壮剧的翻译研究”,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促进壮剧的翻译与传播,并强调了数字化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陈晓雯则以“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研究”为题,分析了新闻标题翻译中的特殊性,讨论了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如何传达标题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吕良婷的汇报聚焦于“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壮剧状语剧本英译研究”,深入探讨了壮剧剧本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强调了忠实与传达之间的平衡,以更好地传递壮剧的文化精髓。最后,王芳的报告题为“基于NOW语料库的城市形象对外话语建构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的语言选择与话语构建,揭示了城市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硕士生导师郑丽萍、余意梦婷、周照兴对四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二期学术沙龙汇报学生和导师
在11月13日的第二期学术沙龙中,硕士研究生赵静婕和陈发为分别汇报了他们的研究。赵静婕的报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下‘吃’一词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分析了“吃”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传达其多重意义,并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饮食文化交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陈发为则以“‘向海图强’战略下广西侗族首饰名称外宣英译研究-以柳州市博物馆为例”为题,探讨了侗族首饰名称的翻译问题,提出了在翻译中兼顾文化传播与市场需求的策略,展示了地方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院长周柳琴教授、副院长金钱伟和李彩霞主任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周院长强调研究应关注实际问题,金副院长则提出了关于研究计划和成果去向的建议。
外国语学院的学术沙龙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探讨和经验分享的平台。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翻译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将在2教203定期举行,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

师生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