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强四力 >> 正文

中国网事:我们该如何描绘中国“蓝”图?

作者:李鲲 程士华 孔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2日 00:00 浏览量: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李鲲 程士华 孔祥鑫)3月的北京,虽然元宵夜后雾霾曾

经一度泛滥,但总体而言,“两会蓝”还是如期而至。“追蓝”是2014年中国多地群众的一项新喜好,“青奥蓝”、“APEC蓝”等,这些政府主导采取多种

措施迅速提高空气质量而呈现的景象让人们在“等风来”之余,也对清洁空气有了更多期待。然而,限制出行、限号、关停企业甚至放假等手段也被认为成本过高。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认为,让蓝常驻中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正确认识我们治霾工作的探索与努力,上下同心才能描绘好一张中国“蓝”

图。值不值——“APEC蓝”是探索让蓝常驻的一场难得试验

去年“APEC”期间,会议内容登陆各大报刊媒体头条,而各种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却被北京的蓝天白云照片和市民喜悦的心情“刷屏”。从11月1日到12日,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1天,仅有1天轻度污染。

然而,“APEC蓝”的背后是北京及周边地区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APEC期间,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部署,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分区域、分时段实施应急减排。北京工地全部休假,机动车尾号单双号限行,机关和事业单位调休放假;天津有1953家企业实行了限产限

排措施,5903个各类工地全部停工;河北共有2000多家企业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

而此前的南京“青奥蓝”等大都采取了相同的特别管控措施,人们在享受难得一见的清新空气时,无一例外的在这些“蓝”前都加上了限定词。

这些特殊“蓝”固然好,但也引来了争议——虽然治理雾霾是政府必须做的工作,但为了短时间的好天气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到底值不值?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实验机会,”在问及这个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坚定地说,“青奥蓝”“APEC蓝”等的试验为我国治理雾霾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

包景岭表示,过去很多人认为,治理雾霾只能靠风,但APEC期间的自然气象条件并不“给力”,根据控制变量法,在这种情况下治霾产生的效果就都是人工努力的,值得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飞说,保护环境,不是是否值得的问题,而是要必须这么做,出现了特殊“蓝”有力地说明,减少雾霾、让雾霾消失,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付出经济代价,治理雾霾就有了希望。

对不对——关停重污染企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青奥蓝”“APEC蓝”的试验中诸如放假和关停工厂等措施虽然有点超现实,但关停钢铁、水泥等高污染企业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且对治理雾霾

的作用非常明显。然而,对于一些长期以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为支撑的省份而言,企业的关停又意味着GDP指标的下滑和很多职工的失业,那么通过关停企业“强

制”治理雾霾的方法到底对不对?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二者之间不是互相冲突、不能兼容的敌对关系。”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应该纠正治理环境就会导

致经济颓废的舆论偏见,治理环境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创造出“绿色GDP”,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两者之间完全可以是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共生关

系。

“河北省现有的钢铁、水泥产业除了污染严重,其本身的效益也很低下,高投入、低回报,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关停污染的、落后的企

业,代之以高效率的清洁生产企业,较低投入换来较高回报,这对工人、对老百姓都是有利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说。

“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必须下狠心关停,做大做强绿色环保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总经理李春龙说,任何负责任的企业都必须把环保放在第一位。为了摘掉“污染大户”的帽子,2014年,包钢共投入23.56亿元,重点推进71项环保重点项目。

“不仅仅是关停的问题,一定要有补上去的东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段强说,治理大气污染重要的是调整结构,

结构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只关不补”就是绝对下降,就是硬着陆,是不可取的,大气污染治理一定要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成不成——蓝色渐变需要一代人勇当环保斗士

“APEC蓝”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好心情,也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重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

蓝”能够保持下去。然而,让蓝常驻并非不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包景岭、冯银厂等多位环境专家都向记者表示,中国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才可以根治雾霾问题。

天空蓝色的渐变有一个过程,在不能马上看到效果的当代,我们心中的蓝色梦想到底成不成?

“如果人人都尽力为环保做贡献,即使在我们这个年代无法实现让‘蓝’永驻,但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我们的努力也值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朝克说。

30岁的北京人魏兴帅说,希望北京能每年都有变好的趋势,“政府在努力,我们也参与,我相信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看到蓝天永驻!”

冯银厂表示,政府现在治理雾霾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要想让蓝常驻,必须有整体规划,描绘一张“蓝”图。“看北京的建

筑,单拿出每一个都是非常漂亮的,但放在一起却总感觉风格各异,没有整体的和谐,治理雾霾就像画画一样,今后我们修路、建设企业厂房等等都要做好规划,在

一张蓝图里进行,才能描绘出让全国人民满意的中国‘蓝’图。”他说。

描绘中国“蓝”图,包景岭认为,区域间一定要协同作战,“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应该疏解出去,比如汽车厂,完全可以建在天津或者河北,区域产业协同分工,环境能改善不少。”

包景岭建议,治理大气污染,方方面面都应该考虑到,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哪怕能让雾霾降低一个百分点的,也应该去做!我们需要一代人作为环保斗士来捍卫蓝天。”他说。(新华社“蓝天工作室”供稿参与采写:刘兆权、李惊亚、刘巍巍、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