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更优化,市场添活力,民生多亮点,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一年来的改革,成效正日益显现。
改革,助推结构调整。
从今年6月起,电信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生活服务业也纳入后续试点范围。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扩围,税制改革让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受惠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均快于工业整体增长;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迅速成长;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销售向好……今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在孕育新突破,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态势明显。结构优化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改革功不可没。
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白手起家办公司,以前真是不敢想,现在‘零首付’也能注册公司,真方便。”不久前,何丽萍在吉林省政府政务大厅工商窗口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创业大军中的一名“新兵”。从登记咨询、名称核准到领取营业执照,何丽萍只花了3个工作日。
一元钱办公司、简化住所登记、改年检为年报……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3—10月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6.2%,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投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民营银行问世在即;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改革,促进民生改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合着改革的节拍。
曾经,“寒门难出贵子”。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专项计划。机会公平,让“知识改变命运”更有希望,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较上年增加了11.4%。
放宽棚改企业债、创新推出项目收益债,金融创新破解保障房建设资金瓶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470万套以上;放宽社会办医主体和服务领域,政策松绑丰富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建管并重”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破解垃圾围城、城市内涝;根治“九龙治水”之困的顶层设计保证食品安全……强基础、促公平、补短板,民生难点变成亮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人们越来越真切的感受。
改革未有穷期,改革明日可期。中国经济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壮丽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以问题为导向,上下结合,以点带面,改革破浪前行
改革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策略尤其重要。改革无坦途,方法正确,方能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问题导向,改革直指体制机制难点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冲破藩篱,啃硬骨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一直以来,审批程序繁杂屡遭创业者吐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今年前11个月,3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25次提到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成为“高频词”的背后,是新一届政府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截至11月底,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超过700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住了‘牛鼻子’,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使后续改革顺畅推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如是评价。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中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让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不再尴尬……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牵动亿万群众的心,都关乎亿万家庭的福祉。
——上下呼应,改革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
改革进入深水区。注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改革才能凝心聚力。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先行先试,改革才能热潮滚滚。
今年1—10月,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科技型企业为主的北京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6.9%。逆市上扬的背后,是人才激励、科研经费等多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带来的活力。
国家层面,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各项改革“力挺”创新驱动。在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征程中,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上下呼应。
——点面结合,改革兼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但是,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深化改革应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上海自贸区是改革以点带面的生动例证。成立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的新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了新路、取了新“经”,试验田上培育出的种子,未来将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开花结果。
结构更优化,市场添活力,民生多亮点,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一年来的改革,成效正日益显现。
改革,助推结构调整。
从今年6月起,电信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生活服务业也纳入后续试点范围。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扩围,税制改革让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受惠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均快于工业整体增长;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迅速成长;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销售向好……今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在孕育新突破,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态势明显。结构优化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改革功不可没。
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白手起家办公司,以前真是不敢想,现在‘零首付’也能注册公司,真方便。”不久前,何丽萍在吉林省政府政务大厅工商窗口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创业大军中的一名“新兵”。从登记咨询、名称核准到领取营业执照,何丽萍只花了3个工作日。
一元钱办公司、简化住所登记、改年检为年报……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3—10月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6.2%,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投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民营银行问世在即;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改革,促进民生改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合着改革的节拍。
曾经,“寒门难出贵子”。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专项计划。机会公平,让“知识改变命运”更有希望,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较上年增加了11.4%。
放宽棚改企业债、创新推出项目收益债,金融创新破解保障房建设资金瓶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470万套以上;放宽社会办医主体和服务领域,政策松绑丰富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建管并重”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破解垃圾围城、城市内涝;根治“九龙治水”之困的顶层设计保证食品安全……强基础、促公平、补短板,民生难点变成亮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人们越来越真切的感受。
改革未有穷期,改革明日可期。中国经济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壮丽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