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兴文化 >> 正文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撷英

作者:广西日报 来源: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蒋军富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0日 18:05 浏览量:

涵养精气神 铸就八桂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撷英

文明新风浸润心田,公共空间和谐有序,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移风易俗深入民心……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精神文明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强化担当、主动作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理论武装扎实推进,社会主流价值广泛传播,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为广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

精神洗礼,主题教育热潮涌

“能帮就帮”的口号,在邕城发起多年、家喻户晓;“礼让斑马线”的倡议,被八桂大地的司机们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里稚嫩的孩子们张口成诵……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的姿态,使主旋律和正能量沁润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诵经年、常诵常新。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创建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首批8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成为八桂大地的又一批新名片。

久居兰室,与之化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来,社区最大的变化就是好人好事变多了。”示范点之一、南宁市新竹社区的群众如是说。

在首批示范点的带动下,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南宁东站的核心价值观微展厅中,精致的景观小品、桂风壮韵浓郁的公益广告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全区各级文明单位创作拍摄的《南昆路桥人》《长明灯》《深山里的一抹蓝》等5900余部微电影微视频,展示了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在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刻,我区开展的一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在各地掀起热潮。

2018年深冬,市民们冒着寒风细雨前往广西规划馆,争相一睹“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中的广西风采;2019年,一场场全区各族群众自发举行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引领的大合唱,使人们的爱国心愈加炽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区精神文明战线积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组织发动2.1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广大志愿服务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动员120多万名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家国情怀,激荡八桂。疫情发生后,北海、梧州等旅游热门城市为湖北籍游客开放定点宾馆,市民纷纷为游客献爱心;贵港小伙子梁意锦拉着500公斤大米、500公斤鸡蛋、食用油和蔬菜,自驾20小时驰援武汉,桂鄂两地网友隔空点赞——八桂新风,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更彰显出文明友善的大爱情怀。

这些力量,这种情怀,被印在纸面、映在屏中、写在歌里,更被广西人民深深地根植于心、融入于行。

近年来,我区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推荐表彰。2019年,黄文秀、蒙晓梅、蓝连青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蓝凤秀等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创下广西参评的历史最好成绩。樊秋亮、刘艺媛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全区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壮大,注册志愿者由2017年底的89万人增加至目前的700多万人。“农村扶贫济困”“社区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品牌逐步形成。2019年开始的全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成效明显,28个试点共有130多支团队、5928名志愿者为2296名社区高龄老人提供了多元化志愿服务。

英模和志愿者们用朴实情怀和实际行动,点亮了道德星空。在他们的感召和影响下,全区各族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不断提升。

春风化雨,创建活动更“走心”

2018年是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局之年,全区14个市(县)被确定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65个城市作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自治区文明城市参评城市。

“我们向市民征集创城‘金点子’,解决了不少民生问题。”据桂林市创城办介绍,活动启动至今共征集意见建设上万条,大部分得到了处理办结,架起了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共建文明城市的同心桥。

在广袤乡村,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星火燎原。鹿寨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县域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建立1062个“农技达人”工作室等实践点。党员干部、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主动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关爱未成年人“护苗行动”、扶贫济困、法律微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该县中渡镇大兆村等3个乡风文明公益超市还别具一格地规定,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获得的积分,还能在超市兑换物资。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各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行业文明形象和职工文明素质得到稳步提升。广西税务局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成果转化为服务纳税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新增减税293亿元,并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出台优化广西税收营商环境“新10条”。创建惠民、创建为民,全区各地就医问诊、项目审批、办证办税、银行信贷等窗口服务行业和执法部门,在创建过程中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能,得到了社会和群众认可。

文明花盛开,情暖千万家。南宁市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和创建星级文明户、绿色环保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等活动,不断扩充文明家庭的“蓄水池”。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最美家庭10户、自治区文明家庭4户、自治区最美家庭45户,市级及县区级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1万多户,千千万万个文明家庭成为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读书学习、培育人才的场所,更是涵养文明、传承文化的空间。来宾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家校社”三结合阵地和心理健康教育阵地这“四大阵地”,提升教育功能。孩子们喜欢的德育课、音乐课、体育课、综合实践课和红色课,在欢笑和思考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主流价值在凝聚,城市精神在升华。文明种子在八桂大地处处播撒,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文明的力量逐渐勃发,也成为推动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动力之源。

奏响新声,桂风壮韵远名扬

3月26日,“战疫情 奔小康 奋进新时代——2020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节目拉开帷幕,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面向全国播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的第四个年头,由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一系列活动由线下转移到了“云端”。吹响战“疫”号角、推介广西特产,成为今年“壮族三月三”最铿锵、最鲜活的声音。

这是在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文化品牌创建方面,广西特色愈发鲜明。近年来,我区创作了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壮剧《黄文秀》、彩调剧《新刘三姐》等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桂风壮韵、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

守护八桂瑰宝,不忘中华之根。全区各地围绕春节、清明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2018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区开展,龙州县民族中学、苍梧县六堡镇中心学校等14个广西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先后创建,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受邀前来,与孩子们一同感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优秀儿童木偶剧《壮乡小雄鹰》走进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的20所小学开展巡演,今年巡演范围将扩大至50余所,为深度贫困地区少年儿童送去文艺精品和精神食粮。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八桂大地上,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优异的成绩,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更加坚实的道德支撑。(广西日报记者 龚文颖 王春楠)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zbgx/202004/t20200417_5532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