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普法办 >> 正文

文明出行要疏浚“思想通道”

作者:何方之 来源:绍兴文明网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2日 00:00 浏览量:

良好的交通秩序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是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如何倡导文明出行的良好风 尚,让文明交通理念在人们心中扎根?在“中国好交警·中国好司机”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10月11日中国经济网) 有人戏称首都为“首堵”,虽然有些戏谑,但却充满了对当下中国社会交通状况的无奈和不解。交通有序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尺,我们一直倡导并致力于改善,但随着中国人口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压力也不断增大,特别是某些违章和违法驾车的搅和,更令城市交通尴尬无比,于是,文明出行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何时我们不再就文明出行问题大伤脑筋?其实文明出行并不难,治理文明出行问题关键在于治人,而治人的关键在于治心。

文明出行,一要靠惩戒,但不是唯一手段。法律是秩序的最有效保障,惩戒能够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毕竟谁都不会对于可以预见的损失视而不见。对违章者严惩,通过扣分或扣证,甚至是行政拘留,这都是可行的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这是一种治人的方式,简单粗暴,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大部分领域都适用,但在实施操作中,这种手段要维持长久运行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长期来看,性价比并不高。因此,治理出行乱象,既要治人又要治心。

文明出行,二要靠教育,要从思想上疏浚。当汽车文明时代还未到来,当还有一部分人对于法律还没有透彻的理解时,相关部门有义务就文明出行作出引导。通过“中国好交警”、“中国好司机”等公益活动进行正面宣传,讲文明故事,说文明事迹,传文明行为,让榜样模范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思想中形成一种遵章守制的观念。思想上有了改观,对于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就会理解和支持交通法律法规和执法者的行为,胡乱开车停车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文明出行,三要靠自觉,即从内心里接受。思想松动,就会去行动,关键是坚持多久。一个真正有涵养的司机自然是发自内心的接受秩序,因为他知道行车陋习会令自己难堪,会给别人添乱,会给社会交通抹黑,如此不堪的行为,有修养之人断不会为之。因此,文明出行的终极规制在于思想内心,当文明出行成为一种荣耀时,当社会形成普遍的文明行车价值观念时,当全体国民对于秩序充满敬畏时,一切的担心就会烟销云散,那会是一个红绿灯说话的世界,酒后驾车不但要受到法律惩戒,还要接受他们指责,同时,内心也会产生不安和内疚,这就是自觉遵守习惯的力量。

疏浚了“思想通道”,车行千里便无障碍,文明出行也便再也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