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以学校的办学定位、社会及市场需求、专业本身特性为出发点和导向,秉持“顺应市场,服务地方,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勤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勤勉勇进,奋力前行。
勤于拼搏,勇于创新。近几年来艺术学院勤于拼搏,勇于创新,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院也注重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正规艺术赛事,定期举办展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其中服装专业的毕业展演和艺术专业的作品展演展览已成为浦京集团的年度盛事。在相关部门、企业的支持和赞助下,展演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活动多次走向校外,深受柳州市民及传媒的关注,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在学生创作、参赛方面,学院也硕果累累,在国家级(含教育部举办专业赛事)、自治区级的各项艺术赛事中获奖几十项。其中2012年我院黄蕴兰教授创作的《壮欢唱响一片天》获教育部举办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及创作奖;浦京集团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共获得22项大奖,其中,国家级2项,区级20项。内容涉及合唱、戏剧、器乐、书法、绘画和艺术教育科研论文等方面。此外,由于我院组织工作突出,成绩优异,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及区教育厅评为“学校优秀组织奖”;2014年在由教育部、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共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六个项目的奖项,器乐合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和独幕剧《大城小事》获得参加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总决赛资格。2014年在由文化部、广西文化厅、广西教育厅联合举办的第十届(2014)“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比赛中,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佳绩!在该次展演活动中我院获得“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此外,在2011年教育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赛区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优秀奖六项,被区教育厅评为“学校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分赛区,获得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优秀奖12人。全国赛区平面类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
注重实践,打造平台。艺术学院注重学生实践,大力开拓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自2010年以来,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据各专业特性,在国内外建立了20多个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其中较为显著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6个国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涉及美、韩、泰、印尼等国多所大学和中小学教育集团,仅泰国和印尼两个基地,其可接收实习生人数就已超过专业可派出学生数。且实习薪酬待遇较高,2014年就有5位毕业生在实习地实现就业。音乐学、视觉传达、环艺设计、服装等专业也分别与柳州市电视台、柳州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五建、南京天上龙服饰、柳州沪柳服装厂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事宜。同时,学院也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专业特性、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校企合作”,为我院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单位。我院进一步加强跟企业之间合作,争取让更多的知名企业成为我们学生的实习基地。就业工作方面,我院一直贯彻人员、责任、经费“三到位”以及“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注重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依据数据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由于工作到位,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多年获得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强调应用,服务地方。科研工作方面,学院始终以教学改革和地方文化产业为两大重心,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同时借以整合分属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力量。近三年,我院完成或在研自治区新世纪教改8项,其他自治区级课题6项。发表核心论文多篇,出版教材多部。自2011年起,我院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将地方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确立为全院科研工作的重心。2012年,我院在壮欢之乡——柳城县举行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建立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合作平台。同时,筹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览馆,聘请民间艺人现场演示,将非遗教学引进课堂。教研结合,充分发挥我院专业特色优势,从语言、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服饰、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至今共完成、在研自治区哲社规划课题5项,校级课题多项,获得了一系列成果,2014年,我院被柳州市文化局确定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通过各种活动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柳州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的发展已步入稳定、健康的快车道。
|